“舌尖热”与思想政治教育
发布时间:2012-10-16 来源:学工在线 阅读次数:
——辅导员工作方法之学会借鉴
前几个月,《舌尖上的中国》掀起了“舌尖风暴”,“舌尖热”席卷全国。平平常常的吃吃喝喝,一旦与灿烂的中华文化扯上关系,便产生了如此触动人心的效果,不禁使我联想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,我们的确可以从中获得不少启示。
善用故事诠释价值。《舌尖上的中国》从头到尾均是从普通百姓的视角,讲述食物与人的故事,没有大手笔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。“妈妈的味道”、耕作之不易、家国情怀等等感叹,伴随着一道道美味佳肴,在一个个故事中尾尾道来,是物质营养摄入,更是精神营养大餐。其实,案例教学法早已是大学课堂上一种基本教学手段,而在讲故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、世界观,也可以和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法。政治辅导员讲一个故事,也许能让有思想疙瘩的大学生拨云见日;一些不易讲明白的政治理论,也许能在一个故事中深入浅出;对于科学发展观等核心价值理论,也许能在几个故事中融会贯通,因为科学发展观的成就(故事)俯首皆是。生涩的思想政治教育,在生动鲜活、耳目一新的故事中演绎,真的是一种享受式学习、享受式教育活动。
激发情感探求共鸣。“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”,是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的一条主线,亲情、乡愁的涓涓细流,滋润着每一位观众。“才下舌尖,又上心间,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,哪一种是情怀”。调动情感被“舌尖”纪录片运用得炉火纯青、惟妙惟肖、乃至极致的程度。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,其本身就是一个交流情感、转化思想的过程。辅导员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,应在激发情感上下功夫。情感有如一股清泉,她能冲破沟通的各种障碍;情感又似一把金钥匙,她能开启不同性格学生的心灵之门。在思想教育活动中,多激发情感,少耳提面命,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不拘形式陶冶情操。《舌尖上的中国》运用微距摄影技术,将普通食材、普通制作过程拍摄得美轮美奂。你看那白茫茫、热腾腾的蒸汽,锅里翻滚冒泡的汤羹,再加上声光影的完美配合,怎不让人“口水与泪水齐流”。马克思曾说,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。爱美是人的天性,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一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,本身不缺少美,而是缺少美的表达方式。所以在教育活动中,辅导员要多动脑筋,刻意注入审美元素,如动漫、美文、音乐、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,除运用多媒体表现外,还可以现场互动、表演,寓教于美,寓教于乐;就像花儿有了太阳照耀,溪流有了浪花欢唱,使教育过程成为展示美的过程,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,情操、思想、境界一同冶练和升华。
(学生处徐金保供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