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心理健康 > 正文

战疫故事:我们,一直在你身边

发布时间:2020-05-04 来源:学工在线 阅读次数:

 

个体书写的群体记忆 

 

1月28日,近300名心理健康专家火速集结,借助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专家服务队公益平台,服务民众,开展心理抗疫。三个月来,每天早9点到晚9点,老师们轮流值守在“4007-027-520”热线为民众提供心理支持,同时通过楚天都市报等媒体传播心理知识。这一“实战”经历,也让包括魏谨在内的很多老师得到成长。

聚沙成塔 雁字成行

在疫情初期,接到省高校心理健康专家服务队招募的通知,魏谨即火速报名,加入服务队热线组第13小组,担任小组督导秘书。

除直接值守热线接待民众心理救助外,魏谨主动承担服务队的宣传工作。为让更多民众了解心理专家服务队这个公益心理服务平台,除在媒体上广为宣传外,她想办法直接联系相关街道及社区干部,将4007-027-520热线号码通过网格员发布到微邻里及居民网络群。

她根据各类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服务需求,积极拓展服务形式,主动承担工作任务,利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及时给民众提供心理援助。她与服务队心理专家张文婷、高倩,应邀为珞狮路社区一批职场妈妈提供“情绪管理”类团体心理服务;与服务队武昌首义学院心理专家赵翠荣,应邀为社区党员志愿者提供“减压管理”类团体心理服务;与服务队团体辅导工作负责人杨子云,应邀为曾服务雷神山医护的酒店保障人员提供“安心”类团体心理支持。每一场团辅活动,她都精心设计,认真组织,让参与成员在团体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资源,发现自身的力量,学会将在团体活动中发生的改变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。

为给留学生提供心理援助,服务队积极开通留学生网络咨询通道,魏谨又投身到接待留学生咨询的各项事务中......

恐惧的支持者,是未知;疑虑的消除者,是普及。热线与团辅之余,魏谨积极向民众普及心理健康知识,撰写的《隔离在家,亲子关系紧张,怎么疏解?》《宅家这么久,你修炼成好爸爸了吗?》《逆季节隔离,寂寞邀你自在游心》等科普文章发表在《楚天都市报》等抗疫心理专栏;其中《编织一些“相信”进脑海》、《放下,让自己脆弱》等文,被相关单位选作方舱医院康复驿站、社区群众居家隔离的广播稿。同时,她通过电话连线心理医生、家庭教育专家,制作心理科普短片在网络发布,并将链接转发到微邻里等社区服务平台,引导民众学会自我心理调适。

魏谨在服务队多线出击,积极主动,她自己的解释是“很高兴我在疫情期间的所思所想,能被更多人看到、听到。”其实,这轻描淡写的话语背后是,她知道每个求助者背后都有一个家庭,我们此时多帮助一个求助者就是在多帮助一个陷入困境中的家庭,是在为个体的和谐、家庭的和谐、社会的和谐做贡献。

同袍情深  报之以李

魏谨在高校从事了十年的心理工作,目前在职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攻读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。她深知,疫情中的心理援助既要有“点”上的个体咨询服务,也要“线”和“面”的社会心理服务。只有亲身参与到抗疫工作中,提供心理服务时才能更“接地气”。

 

除夕夜,魏谨与家人看春晚时,临时起意捐款一千元支持珞狮路社区购买口罩,并思考怎样为社区心理防控工作多出一份力。在现在同为省高校心理健康专家服务队成员的赵宝富和陈梅支持下,她有了初步的计划。

两天后,魏谨和珞狮路社区陈书记一起,发起了“黄丝带行动”。国旗五星的颜色是黄色,非常温暖有意义,而丝带代表了一种联结和聚合。社区将口罩等防护物资用黄色的绳子系好,提供给有需要的居民。黄丝带虽然简朴,却蕴含了“隔离不离心”的深意。

从社区回来,魏谨在汉口学院姚金老师的技术支持下,第一时间在“今日头条”“一点资讯”“百度”三个平台上注册了“黄丝带行动”公益号,先后关注了社区工作者、民生商户、公益志愿者、外地滞留群体、雷神山医护人员和爱心企业6个社会群体,用文字、图片、视频等方式记录着武汉在整个抗疫过程中的身边故事。目前,“黄丝带行动”公益号全网阅览量超500万人次。

魏谨一直坚守抗疫岗位,真切感受到志愿者们由最开始的惴惴不安,到高负荷运转的身心疲惫,再到熬过最艰难时刻的那种收获感。这些经历,为她在省高校心理健康专家服务队提供心理服务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一直以来,在面对荣誉和赞扬时,魏谨总退却到幕后。她说:“我进行心理援助也好,参与其他志愿服务也好,都是作为高校党员教师应该做的,我只是湖北高校心理健康专家服务队的普通一员,是众多心理工作者的一个缩影,我们与民众心与心的联结从未因疫情而阻断过,我很高兴能够为服务民众做点实事。”

 

(载于2020年5月3日《楚天都市报》)

打印 | 关闭
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  邮政编码:430064  电话:027-88426013  传真:027-88426111    您是第位访问者